港台海外客户:+86-755-89829181
 公司传真: 0755-33051509
 官方网站: www.huayang.net
 咨询邮箱: sales@huayang.net
 技术支持: support@huayang.net

我们真的需要“小程序”么?

微信虽然用了HTML5技术来做应用号(小程序),但是它并没有真正用到HTML5的精髓——开放、互联,也就决定了它无法实现“微信OS”的最终野心。


日前,微信发布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应用号(正式名称:小程序)的内测,马上朋友圈就被刷屏了,一时间新闻稿铺天盖地,HTML5开发社区欢呼雀跃。大家都认为移动互联网迎来了一个新的“微信操作系统(OS)”时代,HTML5 Web App的春天来了。

作为一名HTML5领域的创业老兵,也作为曾经的HTML5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之一, 我本该激动万分,但是当我看完微信应用号的介绍之后,我却对“微信OS”的未来持保留态度。

应用号推出的确“恰逢其时”
历史是一面镜子,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同PC互联网中得到很多借鉴,虽然表象不一致,但是本质是相通的。 软件程序有两种架构:一种是C/S(客户端/服务器);另一种是B/S(浏览器/服务器)。

移动端的APP和当年PC端的Windows软件都是C/S架构, HTML5和PC端的网页(HTML4) 都是B/S架构。 PC时代,早年是C/S架构为主,大家都是去下载网站下载Windows软件,这点和移动端去应用商店下载APP的过程是一样的。
后来,大家逐渐开始不去下载网站了,逐渐转向使用浏览器来获取信息, 以B/S架构为主。从C/S转向B/S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网络带宽速度,因为B/S依赖网络,只要网络条件一旦成熟,B/S就会大行其道。

今天移动端也正在经历PC端一样的进化过程,网络带宽越来越好,用户也越来越不愿意去应用商店下载了,我相信大家去应用商店次数都是越来越少了。